在雨花台区南京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工程师正在测试RK100人形机器人。 通讯员 马立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在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的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协作机器人的生产、测试。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埃斯顿酷卓首发人形机器人CODROID 01亮相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发布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天魁1号”,推向化工厂、应急救援等高危场景,亮眼刷屏;
凭借全球首款量产级直立行走仿真人脸机器人“夏澜”狂揽4亿元订单,成立仅一年的机器人公司来宁建华东总部——华夏机器人(南京)有限公司同步落子软件谷;
南京筑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把一台台贴砖机器人送到国内外建筑工地去“上班”,先在地面刮出腻子,再用机械臂稳稳抓取一块瓷砖精准铺设,8小时就可以铺设100平方米,这些机器人动作精准、速度飞快;
机器人被称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南京积极抢抓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风口”,巩固提升工业机器人优势,加快发展特种机器人、人形机器人。
翻开机器人“家谱”,我市已集聚机器人研发及生产企业近百家,覆盖整机、关键零部件、系统应用集成等机器人全产业链条,在各领域“齐头并进”。
工业机器人整机制造领域,埃斯顿是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一哥”,2024年出货近3万台,另一国产工业机器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汇川技术也在南京扎根,并于去年正式投产,南京工业机器人整机制造迈入了由多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领衔发展的全新阶段。
特种和服务机器人整机制造领域,南京拥有亿嘉和、景曜科技、集萃智造、蔚蓝科技、极智嘉等多家知名机器人企业,涵盖了物流、安全应急、公共服务、个人消费等多场景应用的丰富产品体系。
“除了整机优势,我市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也呈现出蓬勃发展形态趋势。在伺服电机、控制器、丝杠等核心部件制造领域,拥有工艺装备、南传智能等一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优质零部件配套企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经过多年深耕,南京已成为国内机器人产业布局的重要高地,从机器人整机制造到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再到机器人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融合焕新,全市形成了基本完整且极具延展性的产业链条。
在南京这座以创新为基因的城市,从机器人相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到科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持作用慢慢地加强,丰富的产业生态正在加快构建。
“天魁1号”强化了末端负载,单臂负载可达15公斤,如同“威猛先生”可搬运工业阀门等重型部件。“它的腰部还藏着‘绝招’,能够折叠升降,使手臂垂直展开最高末端高度可达3米,大幅度的提升了频繁的高位作业要求。”天创机器人董事长刘爽告诉记者。
而美女机器人“夏澜”的面颊,采用仿生硅胶制作,触感绝对逼真。“我们还在面部仿生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夏澜’的面部搭载26个以上主动自由度以及若干被动自由度的精密控制管理系统,可实现精准表情表达。”华夏机器人(南京)总经理戴鹏介绍。此外,“夏澜”运用先进的三维分析技术,可同时识别用户的语气、表情、眼神等多维度信息,实时调整互动策略,服务体验更具人性化。
“南京构建了以工业机器人为主力军,协作、物流、安全应急、公共服务、个人消费、医疗健康等多领域特色机器人协同发展的产品体系,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立足产业基础和核心优势,抢抓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机遇,全力以赴打造“机器人之城”。我市出台《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创新特色机器人批量应用、开展人形机器人试点应用。
抢占“新赛道”,科学技术创新是关键。南京拥有丰厚的科教资源,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位列全国前列,具备实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巨大潜力,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均设有机器人相关重点专业,产业人才储备和研发优势突出,为机器人产业再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快速的提升。在机器人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起的产业交叉融合方面,南京作为国家级AI创新应用先导区,拥有长三角地区运营顶级规模的智算中心,“人工智能+机器人”将为众多传统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绘就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真正把南京打造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的创新示范应用标杆城市和产业集聚城市。“南京市机器人产业链的基本完备性和延展性,不但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还有效提升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南京市在人才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软实力,也为全市机器人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日,在安徽省党政代表团来苏考察期间,一场展现具身智能控制技术的人形机器人水果抓取演示,凭借精准操作引发了代表团对江苏高端智能制造实力的热烈关注。这台机器人名叫RK100,是由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嘉和”)研发,标志着该公司在具身智能领域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RK100不仅拥有几十个自由度的高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关节,能够在多种路面行走,还配备了基于YJH—AI大模型的智能大脑,能够理解环境并具备泛化操作能力。”亿嘉和董事、副总经理(轮值CEO)郝俊华介绍,目前,RK100已成功应用于能源高危场景,实现了国内首次商业化落地。
亿嘉和以特种机器人研发为切入赛道,研发的各类智能机器人“特种兵”在电力、消防、市政、石油石化等行业“受宠”,已稳坐国内特种机器人领域的“头把交椅”。其中,Z200是亿嘉和针对电力行业高风险、高强度的带电作业需求,推出的新一代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能够在保证作业人员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完成10kV架空线路及杆塔检修、设备维护等任务,极大杜绝了作业安全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
“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亿嘉和依托在电厂电网、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多年积累,结合AI技术的突破,正在加速布局这一赛道,目前已开发出一套先进的AI算法框架,能够使机器人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和行为,实现自然流畅的交互体验。同时,还研发了多种传感器融合技术,帮助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精准定位和导航,并具备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亿嘉和在2025年将进一步加大对具身智能领域的投入,重点探索机器人在康养、家居、能源、清洁等行业的应用。”郝俊华向记者透露,目前,亿嘉和正一直在优化机器人的操作能力,使其能完成更加精细和复杂的操作任务。同时,积极构建一个跨学科的产研团队,致力于打造一个能够与人类自然互动、理解复杂指令并执行多样化任务的智能机器人软硬件生态系统。
“这是我们研发的智能便携式焊接机器人,搭配自主研发的焊接工艺包,包含了直焊、圆弧、摆焊等各种焊接工艺模版,适用于港口机械,船舶,钢结构,变压器行业,金属加工,汽车等领域。”昨天,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萃智造”)副总经理陈芳洁向记者介绍。
通过加载特制“技能包”,复杂的焊接工艺瞬间化繁为简,即便是毫无经验的新手,也能像操作傻瓜相机一样轻松上手。陈芳洁介绍,用户都能够根据焊接的材质、焊接的类型,在“技能包”中选择自身想要的焊接工艺模版即可,普通工人也能成为“高级”焊工。
集萃智造聚焦于协作机器人与移动无人车的工业智造、生活服务、农业采摘等各种创新应用场景,产品线覆盖多个领域,包括协作机器人、智能清洁机器人、智能咖啡机器人以及智能便携式焊接机器人。其中,全球首创的智送一体咖啡机器人尤为引人注目,自动化作业、全天候营业,适用于办公写字楼、医院、机场等多种场景。
在集萃智造办公楼的墙上,一直贴着这么一个标语——“创新是研究所发展的灵魂”。“我们攻克了复杂动力学建模、基于摩擦的拖拽示教、人机共融碰撞检测算法、基于3D视觉检测的无序抓取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制出6个型号的协作机器人、9款室内无人车、便携式焊接机器人等产品。”陈芳洁自豪地说,接下来还将推出重载储能清洁无人车。
目前,集萃智造研制的便携式焊接机器人、智能咖啡机器人以及智能清洁机器人已经量产面向市场,且部分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以及全球首创水平。
在2024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集萃智造携半人形服务机器人首次亮相。“我们正在深入开发电动伺服和电液伺服两款人形机器人。”陈芳洁介绍,电动伺服人形机器人大多数都用在家庭服务,而电液伺服人形机器人则在农业采摘、军事战场、危化品处理、灾害救援、核化辐射等复杂的应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在研发投入上不遗余力。目前,集萃智造已研发出国内超小型高爆发电液伺服系统,可完全满足电液伺服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需求。“公司正集中攻关大模型应用、免试教焊接、轨迹精度、抖动抑制等关键技术,并计划推出半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及新型号机械臂。”陈芳洁向记者透露。
针对汽车制造领域的行业痛点,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埃斯顿”)成功交付国内首条全国产大负载机器人汽车覆盖件冲压线,实现国产冲压自动化技术的重大突破。
“在新能源汽车车身制造中,该方案通过高精度定位与多机器人协同,解决了传统工艺中因设备响应延迟、工序衔接效率低导致的节拍不稳定、材料损耗高等难题,助力车企实现轻量化与降碳目标。”埃斯顿执行总裁周爱林介绍。
持续创新突破,源自雄厚的技术积累。埃斯顿构建了自动化核心部件和工业机器人及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核心竞争力,业务覆盖欧洲、东南亚、美洲的中国智能制造品牌。“目前,埃斯顿全系列覆盖3—700公斤负载的87款机器人,2024年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近3万台,连续7年成为中国市场国产品牌出货量第一。”周爱林介绍。
埃斯顿搭建功能强劲的“全明星阵容”,大范围的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在光伏行业,埃斯顿已深耕10年,研发生产的全球唯一光伏行业专用高速机器人ER20/10-2000-H一直是各大知名光伏企业的首选。截至目前,该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90%,有超过15000台的埃斯顿光伏专用机器人24小时在线稳定运行。
目前,埃斯顿通过孵化、收购或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已形成了智能科技、航鼎智能、克鲁斯中国等机器人企业“军团”,并推出了埃斯顿酷卓人形机器人Codroid01,引来大量关注。据悉,今年二季度,埃斯顿具备行走功能的第二代人形机器人酷卓Codroid02即将问世,计划6月下旬带到德国慕尼黑国际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博览会展示。
“未来,我们还会在协作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康养机器人、医疗手术机器人以及人形机器人等方面持续发力,利用埃斯顿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强有力的技术积累,不断地向新的产业新的方向突破,持续发展产业生态。”周爱林透露。
前一个“1”表示打造工业机器人一马当先的优势。依托工业机器人国内“链主”地位和品牌一马当先的优势,打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TOP5品牌,逐步提升我市工业机器人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N”表示全方面提升一批特色机器人产业。聚焦协作、物流、安全应急、公共服务、个人消费、医疗健康机器人等领域,打造门类丰富、各具特色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后一个“1”代表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全方面推进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等部件研发,构筑人形机器人通用整机平台,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整机的小批量生产制造能力。
打造“一核多翼”的产业布局,“一核”即打造江宁开发区为工业机器人核心集聚区;“多翼”即江北新区、南京经开区、雨花台区、麒麟科创园、溧水区等围绕自身产业基础打造各具特色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